时间:2025-07-27 07:33 作者:魔语冰殇
2025年,最不该火的一个词:提级调查!
转自公众号“浮见”。
01
2025年,一个词要火了。
我想说的是,提级调查。
新华社消息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成立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提级调查,目前调查组已进驻事故现场。
这起事故,是哪起?
是6个大学生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死亡事故。
至此,震惊全国的惨剧终于有了定性:是事故,不是意外。
02
最初的通报,全国一片震惊。
截图为证。
我相信,很多人在7月23日晚上都被惊呆了。
“浮见”从事新闻报道多年,各种离奇的事见多了。但像到工厂参观学习,竟然一次性死亡6个人,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又不是去俄乌战场实地观摩,再说了,就算是去战场观摩,一次阵亡6人那也够震惊的。
这是重大事故啊。
什么是溺亡呢?
光看标题,还以为是这6个大学生私自跑出去下河玩水淹死了。
这6个大学生,是根据学业安排,由老师带队,按照工厂设定的流程,这本是”安全可控“的教学场景啊。
但看看通报,完全回避了事故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是意外。
03
感谢新华社的发声,舆论监督真的很重要。
新华社最早发布的信息,是依据相关部门提供的通稿。
新华社没有就此止步。
不知道新华社内部怎么讨论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他们认为这事有疑点。
于是,“新华社记者连夜驱车前往采访”。
请注意,连夜派出记者,赶往现场。
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第一手的现场最为重要,要防止有人破坏现场。
插播一个历史往事。
当年,朱同志当总理时,《焦点访谈》曝光了某处大堤不合格。后来,朱同志去了现场,当地的一个领导拿着一个铁棍说,你试试,看看能不能戳不动。意思是,这堤坝没问题,是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朱同志大怒,我怎么可能戳的动,媒体曝光后地方上肯定已经做了手脚,换谁来也戳不动。这就是第一现场的重要性。
04
一篇重磅评论,直接引导了舆论走向。
在派出记者直插现场后,新华社在7月24日一早又推出一篇评论,《暑期社会实践,安全链条岂能断裂!》。
抛出一连串的问题,很有力度:
1.格栅板为何会突然脱落?是年久失修未被察觉,还是安装时已埋下隐患?
2.日常安全巡检与设备维护是否到位?
3.校方在组织学生进入工矿企业等复杂环境前,是否做过风险评估?
所有的问题,都是同一个指向:
追问真相,必须彻查!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发声很有分量。
于是,在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舆论关注下,事情迎来了重大转折。
相关部门说,针对6名大学生遇难事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正在履行程序,将成立调查组,提级调查。
请注意,这里提到“正在履行程序”,是因为出事的企业是央企。地方政府要调查一个央企,不是说调查就能调查的。
最新进展是,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经成了中国黄金集团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提级调查。目前调查组已进驻事故现场,开展相关工作。”
调查组承担着三大任务:查原因、定性质、提整改。
这离还原事故真相近了一大步。
05
提级调查虽然是破局利器,但不能成为常态。
最近几起热点事件里,都出现了“提级调查”这个词。当然了,提级调查肯定能打破地方保护与利益纠缠。比如,甘肃天水血铅异常事件,就是动用“提级调查”后,才最终一锤定音。
但是,如果这里一出事就得“提级调查”,那里一出事也得“提级调查”,不是正常秩序。
这种“倒逼式”的调查,代价太大——它消耗的是公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透支的是公信力。
哪个地方出事,哪个地方就有责任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通报。
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刚性约束:对那些因处置不当、遮掩问题而引发提级调查的,一律从严从重问责。
3、水运即国运1-我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水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