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4 18:10 作者:小乌纸
“在上海喝蜜雪冰城会被东方明珠攻击?” 玩地域梗的乐子人快把南京路柠檬水买爆了
2025年7月22日,注定是载入蜜雪冰城光辉历史的一天。
这一天,蜜雪冰城旗下网感极强的账号@雪王日记,发布了一条吉祥物“雪王”站在外滩和东方明珠塔合影的视频。
看似只是雪王摆拍,点赞数却在短时间内就直逼百万,弹幕和评论更是情绪激昂:战地实况录影;导弹已在准备。
随后东方明珠官方账号回应,“侬好,雪王”,更激起一片“劝和”之声:不要攻击雪王啊!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蜜雪冰城现在是上海最火的奶茶品牌,炮火的火。
雪王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去外滩遛弯,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运筹帷幄、成竹在胸。
蜜雪冰城和东方明珠的赛博激战已经持续了很久。
一个典型的战斗画面是这样的:看起来和你我并无不同的普通人,手里端杯蜜雪冰城,在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又或是上海的任意一个角落里,遭东方明珠塔发射出的激光炮虽远必诛;火光冲天,映亮此人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儿的绝望面容。
但屏幕前的你大概已经反应过来了,错就错在到了上海还喝蜜雪冰城。
“东方明珠攻打蜜雪冰城”,是“沪爷”“沪币”“沪签”等等围绕地域刻板印象的调侃发展到极致的又一成果,是上海这片壮美土地被强加的最新一条规则怪谈。
其实这和已经被盘到包浆的“在上海菜场买鸡毛菜也得管阿叔叫有机选品师”、“去上海七浦路批发服装也得管阿姨叫美学操盘手”,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无限拉大便宜、粗糙、接地气和高端、精致、上档次的对比。
大家对蜜雪冰城的标签化认知、对上海的符号化印象,恰恰好分列光谱的两端,构成了一组迷人的张力,激发出无数造梗玩梗的灵感。
网上冲冲浪,发现东方明珠现在很忙。
在外滩喝蜜雪冰城,被东方明珠攻击;在外滩用安卓手机给蜜雪冰城拍照,被东方明珠攻击;骑共享单车到外滩用安卓手机给蜜雪冰城拍照,被东方明珠攻击;随机触发东方明珠攻击,大喊“救命”没人理,喊“哪位主理人来help me”才得救,得救后习惯性说了声“真中”,被东方明珠攻击。
很多人现在已经无法直视东方明珠每晚例行开放的射灯了,总想问一句:谁又喝蜜雪冰城了这是?
豆包、ChatGPT等AI成了让这场盛大的抽象狂欢事半功倍的工具。以上种种添油加醋的设想,从前只能用一大段抽象文案表达,现在可以直接变成图像,甚至视频,可谓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于是玩梗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对东方明珠的回击出现了。在AI笔下长出一身腱子肉的雪王,表情甜美,眼神俏皮,以艳压绿巨人的雄伟身姿直接把东方明珠连根拔起。
参战方还在扩大。自嘲要被东方明珠攻打的“乡毋宁”纷纷找来了自己的靠山,誓要这把地域(狱)笑话的火烧遍全国。
广东人在上海喝蜜雪冰城不用怕,有广州塔飞过来跟东方明珠塔对轰,除非吃幸运咖拌肠粉,那两座塔会一起攻击你;西安人也不用怕,只要配蜜雪冰城的不是加了青椒的肉夹馍,兵马俑将破土而出护你周全;四川人更不用怕,熊猫和乐山大佛会来救你,实在不行让都江堰放水。
就像每年围绕某种传统食物要吃甜的还是咸的都能吵好几次,人类对地域刻板印象的狂热执着是无解的。
蜜雪冰城的加入,则为地域笑话更添几分层次。
在陷入与东方明珠的战事前,蜜雪冰城早已因为堪称“廉价”的低价衍生出了许多梗。
比如“商务人士是怎样喝蜜雪冰城的”。玩这个梗,精髓在于以对待奢侈品的态度对待蜜雪冰城:切记进店不问价格、不东张西望,作派是娴熟的,神情是淡然的,点完不要袋子,拿在手里边走边喝,不经意露出半个logo,一切松弛随性,仿佛如此值得炫耀的事不过是普通日常。
“真没必要为了面子硬买蜜雪冰城”、“无意间点了一杯蜜雪被朋友发现了真实实力”,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源:小红书@幽默小呆驴
价位,是蜜雪冰城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杀技,也成就了网友玩梗创作的一片富矿。
如今雪王本尊发视频“叫板”东方明珠,接泼天流量,在外滩“清场”拍摄大片,姿态是英雄归来般的从容自信,背景音乐是雄浑壮阔的“你爱我我爱你”,给赛博狂欢又续了把火。
河南IP的网友率先出手,交出“你敢说我都不敢听”的笑话:“一会儿防御塔攻击你,我就掏井盖保护你”;更多人则对东方明珠迟迟不攻击展开了推理:“白皮蓝眼睛,东方明珠以为你是老外才逃过一劫的吧。”
但在规则怪谈中,老外也没有豁免权。一位在上海生活八年的美国博主就制作了被东方明珠攻击的视频,他举起蜜雪冰城,说要“当真正的自己”。
图源:小红书@雪王日记、@保保熊
层出不穷的地域(狱)笑话,已经把蜜雪冰城捧成了上海必打卡奶茶。
上海有很多citywalk路线,有很多红极一时的热门攻略,但此时此刻,无一能比“到外滩喝蜜雪冰城并留影”更称得上是流量密码。
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蜜雪冰城和外滩夜景的合影,人们手举奶茶杯,表示“实测在上海可以喝蜜雪冰城”,点赞数动辄过万。一种路线是快喝完的蜜雪冰城旁边再放个啃了几口的馒头,一种路线是用高端设备给蜜雪冰城拍照,比如华为三折叠手机。要么极致朴素,要么张弛有度,玩梗快玩成行为艺术。
这两天有网友发帖说,路过开在南京东路上的蜜雪冰城,发现柠檬水都被买空了。
地图APP显示,蜜雪冰城南京东路店,距离外滩观景大道非常近,八百米左右;而更近的是「河南中路店」,与外滩只相隔六百米左右。
河南,雪王的故乡。谁懂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宿命感?
必须说,地域梗是片面的、刻板的,并常常极具冒犯性。
当“东方明珠攻打蜜雪冰城”火到这个程度,对很多上海人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想说的话被此起彼伏的梗图完全遮蔽;对于热衷搞抽象的网友,“无伤大雅的玩笑”固然是预设,“刻板印象的固化”却也是无可否认的结果。
在上海不能喝蜜雪冰城当然是无稽之谈,被东方明珠攻击更是离了大谱。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就经常买蜜雪冰城解渴,当然,无意炫耀,只是日常。
然而,哪怕把所有梗抛到一边,蜜雪冰城和上海之间的张力和纠葛,仍是真实存在的。
实际上,蜜雪冰城开始卖奶茶,可以说就是拜上海所赐。
蜜雪冰城的前身是河南人张红超1996年在郑州支起的一个刨冰摊,这个刨冰摊后来变成蜜雪冰城冷饮店,再转型餐厅,又开出连锁冰淇淋店。据《晚点LatePost》报道,当年郑州能吃上现做冰淇淋的地方,除了麦当劳肯德基,就是蜜雪冰城。
2007年,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加盟。张红甫的一大创举是用雀巢咖啡粉,拌上水、白糖、植脂末,炮制出三合一速溶咖啡,将之命名为“卡布奇诺咖啡”,成为冰淇淋之后的新爆款。
到这儿,蜜雪冰城和我们如今熟知的茶饮都没什么关系。直到2009年春天,茶饮跟随一位章总的加入,列入蜜雪冰城的版图。
据后来成为蜜雪冰城CEO的张红甫自述,章总原在上海一家规模不小的地板生产企业主管销售业务,和蜜雪冰城当时负责采购的“涛哥”是同学,还有一个开蜜雪冰城加盟店的亲戚。几番沟通后,章总辞去上海的工作,奔赴郑州加入蜜雪冰城。
为此张红超还重新设计了股权架构,把大股东之位给了章总,自己和“涛哥”并列,张红甫第三。
“他(章总)带来了很多南方市场的先进经验。”张红甫表示,“当时上海的茶饮市场已经比较成熟,所以蜜雪冰城新鲜冰淇淋的后缀又增加了茶饮这一项,我们也开始在茶饮方面去探索。”
探索的第一步,是到江浙沪转转。
章总带着张红超、张红甫二人到杭州、上海等城市考察。快乐柠檬等当时相对精致且受欢迎的品牌,给两兄弟留下了深刻印象,小青桔、柠檬、百香果等口味也刷新了他们对茶饮的认知。
在江浙沪开完眼界回来,张红甫越看自己家门店越觉得“low”,遂决定从产品到品牌都该升级。
刺激他尝试“高端化”的不止是在江浙沪的见识,还因为郑州当时最时尚、最年轻态的商场,原本邀请蜜雪冰城入驻,了解价格后又将其拒之门外,“害怕拉低商场档次”。而又非常宿命感的一点是,这个商场叫作“大上海城”。
不过高端化并没有成功。张红甫试水开的“高端店”重新设计了店面和菜单,“只买市面上最好最贵的”原料,几个月内就从高调开张转为业绩节节下探。反而是同期开在大学里主打“物美价廉”的大店,广受学生青睐。
蜜雪冰城入驻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图源:《复旦人周报》)
张红甫事后反思:“老老实实卖自己最拿手的价格就可以了。不能装,不能端着,这样消费者也方便决策,也不容易掉坑;员工也容易培训,不用为那些不常被点的产品去背诵配方表。”
蜜雪冰城从此老老实实待在“拿手”的价格带。
2009年起,张红甫不断尝试推出更多更新的果汁、奶茶,直到门店依靠“冰淇淋+茶饮”能撑满一整年。
2011年底,四个股东分家,只有张家兄弟留在蜜雪冰城。因此关于神秘的“章总”,已无太多信息,只能说蜜雪冰城从冰淇淋到茶饮,离不开他带去的“上海经验”。
蜜雪冰城日后制霸茶饮市场的关键——供应链,跟上海也很有关系。
蜜雪冰城旗下 “大咖国际工厂”
2013年,一代爆品柠檬水写入蜜雪冰城菜单,那时的蜜雪冰城已在冲击千店规模。也是在那一年,供应链被陡增的门店数压垮,蜜雪冰城第一次遭遇原料和设备大面积断货。
张红超和张红甫又想到了上海。
次年春天,两兄弟到上海参加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系列展(HOTELEX),这是国内餐饮业最大的展会。参展前,他们的打算是找上海厂家给蜜雪冰城定制设备,到展上一看,发现市场已经很成熟了,什么机器都有现成的。
参展后,蜜雪冰城换了一批供应商,成立了品控团队。
所以说,关于上海和蜜雪冰城——不要小瞧他们之间的羁绊啊混蛋!
在供应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后,蜜雪冰城扩张的脚步加快。2014年左右,蜜雪冰城终于开进了命运般的上海。
蜜雪冰城在上海主打“郊区包围市区”慢慢渗透:非核心城区店多,核心城区店少,在非核心城区抢占购物中心、学校、商业街、景区等热门点位,在核心城区则多蛰伏于热门点位附近的小区。
直到2021年,雪王终于“杀”进上海核心商圈。蜜雪冰城被发现在距离淮海中路300米的长乐路、热门打卡点田子坊、顶级商圈陆家嘴都开了店,一时成为城中新闻。
图源:IT时报
不过,当时外界对雪王在核心区的前景并不看好。《IT时报》的成本测算显示,蜜雪冰城在上海市中心的门店要盈利,至少每分钟卖出一杯。占成本大头的门店租金和人工费,在上海市中心比其他地区更高。
图源:蜜雪冰城官网
尽管赚钱难度较大,2023年上半年,上海依旧是蜜雪冰城拓店最多的城市。“明亮公司”统计门店分布认为,“蜜雪冰城在上海已渐成街头日常”。
进入核心商圈、成为居民日常都能成为新闻,足见蜜雪冰城和上海有多不相容。这不全是刻板印象的问题,在实际经营中,上海给出的挑战似乎也比其他地方更多。
2024年3月,蜜雪冰城在上海徐汇、长宁、静安和虹口等区域的门店,所有产品上涨1元,冰鲜柠檬水从4元涨到5元,蜜桃四季春7元到8元。浦东新区门店则没有调价。
图源:界面新闻
那是蜜雪冰城首次打破全国统一的定价体系,从前只有泰山这类景区门店定价整体高1元。
多家媒体分析,调价是给加盟商的定心丸。在上海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往中心去的蜜雪冰城,一来面临着店铺之间互相分流的问题,二来低价产品想在贵价地段盈利,多少有些捉襟见肘。一位上海地区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上海的毛利率会比其他城市低一点。
涨一块钱,是简单而有效的提升利润的方式。
图源:中国城市报
蜜雪冰城沪上奋斗史的下一个节点,大概就是“开进东方明珠”了。
贯穿漫长故事线的,竟原来始终是那组张力对照:蜜雪冰城的低价位VS上海消费的高水平。
早期,上海是蜜雪冰城寻求进步经验、更广见识的地方;后来,上海被认为是蜜雪冰城数万家门店扩张版图中的关键战略点,有人推测雪王将在此折戟,“唯独在上海开不下去”,有人预估雪王得额外下功夫,“上海加盟商压力更大”。
以性价比为主要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为扩张打法,蜜雪冰城一度被阐释为一种经济指标:蜜雪冰城越多的地方,经济越不发达。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
《晚点LatePost》曾披露蜜雪冰城的选址逻辑:“由于价格足够低,蜜雪冰城计算开店容量时直接参考普查人口数据,不太考虑GDP。”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旗下公众号“RUC新闻坊”进行的回归分析也显示,一地的人口数比经济水平更大程度地影响着蜜雪冰城门店数量,因此蜜雪冰城的选址比起“经济敏感”,更可能是“人口敏感”。
蜜雪冰城门店分布(图源:窄门餐眼)
“只要人多,蜜雪冰城就能活”,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毕竟在全国公认的消费前沿上海,蜜雪冰城此刻也已经深深嵌入了城市文化——以一种荒诞的方式。
“东方明珠攻打蜜雪冰城”的梗不知道还会玩多久,但雪王在上海显然是要继续开的;“实测喝蜜雪冰城不会被狙”荒诞,4元(5元)的柠檬水却是实实在在的。
没有走小众精致主理人路线,依然和上海牢牢绑定在了一起。当性价比高到成为一种符号,这,就是口碑。
编辑|橘总
作者|大稚
设计|胖兔
2、自认为自己开车多规矩的,都是经不起科目三的监控的,科三有监控
3、外媒:TikTok 2024年收入230亿美元,字节海外营收比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