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6 17:08 作者:三胖
记者手记:创新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活力从何而来?
新华社长沙7月26日电 记者手记:创新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活力从何而来?
新华社记者谢奔、戴斌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数据显示,2024年,湖南37所本科高校技术合同登记项数、成交额均增长50%以上,单笔技术转让和许可合同成交额均值增长近50%,成果转化的活力与“含金量”不断提升。
曾经“不敢转、不想转、不愿转”,如今从“书架”顺畅走向“货架”,创新成果转化的活力从何而来?记者日前在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大会暨“双高”对接活动现场采访感受到,可以从三个“更加”之中窥见答案。
评价导向更加鲜明。
大会现场,记者注意到,不少高校科研人员向企业负责人主动推荐科研成果,碰撞合作机会。在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龙赢看来,科研人员主动迈出成果转化第一步,弥足珍贵。
“以前,高校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写论文、申专利,主要‘泡’在实验室。如今评价导向悄然变化,他们更加愿意‘走出去、跑起来’。”龙赢告诉记者,学校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推出激励措施,同时通过设立持股平台等方式,将转化收益更大力度惠及科研人员,形成“到产业一线去”的鲜明导向。
湖南连续2年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突出成果转移转化、转化收入分配、转化效能等指标,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导向。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校完善科研考核约束机制、科研分类评价制度等,引导科研人员精准对接全省产业图谱开展科研攻关。2024年以来,学校技术转化周期平均缩短60%,转化项目数同比增长120%。
需求对接更加精准。
“‘书架’上的成果或许十分亮眼,却未必是‘货架’所需。”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硕说,企业需求和高校技术能力不能精准匹配,一直是困扰成果有效转化的难题。
如何破题?关键要构建起“产业出题、科技作答”的有效机制。“2024年以来,湖南持续开展‘双高’对接活动,为高校与高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常态化交流搭建平台,同时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取酬,这些都是为了引导科研人员找准产业的真需求、真痛点。”湖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管冲说。
“我们这次是带着单子来的。”熊硕笑着说,企业现场围绕合金导体与高分子材料产品研发发布了3项技术需求,已经获得了不少科研人员的关注。
共建研发实验室、协同培养技术人才……记者观察到,得益于需求的精准匹配,成果转化双方已经从单纯的“卖技术”,转向全链条合作,瞄准共同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大目标。
转化生态更加完善。
“前不久,中南大学科研团队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经‘先用后付’授权,在湖南启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小规模生产,开启产业化进程。”湘潭市科技局副局长黄艺说,这是当地首个“先用后付”案例。
“先用后付”是湖南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之一。黄艺介绍,企业在承接创新成果时,专利许可费往往是一笔“拆盲盒”式的“风险支出”。而按照“先用后付”,双方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后期形成产品或有了市场化收入之后再支付许可费,有效降低企业承担成果转化的风险和试错成本,还能盘活高校存量创新成果。
设立湖南省天使(种子)投资引导基金,深化知识价值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实施“技术经理人培优计划”……记者了解到,湖南从制度建设、金融支持、人才建设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涵盖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建设开放活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创新成果转化良好生态,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管冲告诉记者。(完)